为什么人到中年总是怀念那些再也没有见过面的老同学?

因为人到中年的时候很难再交到真心相交的朋友,而以前那些再也没有见过的老同学,那个时光是美好的,所以说总是去怀念她们。

因为人已到中年,就会变得特别伤感,会比较感性,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人一辈子就只能见那么见面,所以会很怀念。

因为人到中年,就可能需要做的事情没那么多了,上进心也没有年轻时候的强,就容易怀念过去的一些老同学。

可能是亲切吧,同样是老同学,如果不是二十年没见,或者聊的不是二十年前的旧事,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

因为人到中年就变的闲下来没有什么工作需要做,所以就喜欢怀念一些以前的事情,就会想起以前的老同学。

缅怀遗体捐献的人 800字

《捐献遗体,让生命灿烂延续》

我市市民对捐献遗体认识逐渐改观 一边是数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入土为安、死要全尸”;一边是医学研究机构遗体奇缺.而今,越来越多的遗体捐献者站了出来,中国目前已成为器官移植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国家.今年8月2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上海联合启动了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我省与天津、辽宁、上海等10个省、市获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据了解,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内脏大器官疾病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而据统计,从2003年到今年5月,中国内地仅有130名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我市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市红十字会:登记自愿捐献者有25例 9月11日,记者采访了赣州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邱林英.她告诉记者,江西成为开展遗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的省份,这项工作主要由江西省红十字会负责,作为设区市红十字会暂不能直接接受自愿者遗体(器官)捐献,而是配合江西省红十字会做好当地的登记、联络、咨询等相关工作.说到我市目前遗体(器官)的捐献情况,邱林英介绍,目前我市已有两人成功捐献了遗体或器官,其一是信丰的叶四崽,另一人是于都的谢惠兰,两人都已去世.翻开自愿捐献遗体登记册,记者看到,2006年至2008年,我市共有16人到市红十字会登记自愿捐献遗体(器官),而今年1月至8月,全市就有9人前来登记要求自愿捐献.据了解,此前自愿捐献者多为老弱病残者,而现在已有身体健康的中年人、年轻人前来咨询、登记,可见市民已开始改变陈旧观念,对于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认识也越来越高.市公证处:人们思想观念还需改进 9月11日,记者走访了赣州市赣南公证处,据该公证处一刘姓主任介绍,目前,我市只有个例成功的器官移植公证案例,且这个例器官移植是亲人之间因病情需要前来公证.而对于将遗体(器官)捐献给医疗组织或社会的,她表示公证处尚没有接到此类公证案例.刘主任称,公证行为虽然是公民私人行为,但本着对捐赠人负责的态度,有直系亲属存在的捐赠人,还是要求直系亲属签字同意,才能进行遗体(器官)捐赠的公证.但由于受“入土为安、死要全尸”的传统观念束缚或其他原因,就是有亲人自愿捐献遗体(器官),但可能得不到家人的同意而最后不能如愿.刘主任说,捐献遗体器官能给他人带来生命的延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更是一个人崇高品德的体现.所以,她认为对于捐献遗体(器官)还需人们进一步改变传统观念.捐献者:希望他人因此获助

调查显示,想捐献者与不想捐献者的比例相当;近五成被调查者赞同“让捐献者亲属获得一定补偿”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谢昕发自北京 “老头子,学生们来看你了。”清明节前夕,在北京长青园骨灰林,一位老人看着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老伴的名字,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在她的身后,几百名北京医学院的学生,向纪念碑上736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鞠躬致敬。

据统计,全中国登记的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只有5万多人,实际捐献者更是少之又少。自1998年上海市人大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列入地方性立法计划,如今10年过去,中国遗体捐献情况如何?民众观念又有何变化?截止4月2日12时,共有1704名网友参加了《国际先驱导报》联合新浪网展开的网上调查。

体制不规范是最大障碍

面对“你是否考虑过遗体捐献”的问题,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考虑过,并准备自愿捐献”。重庆的教师周先生说:“我的家人很支持我,他们都很开通。”

近三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考虑过,但并不准备捐献”。浙江温州一位姓黄的医生说:“中国器官移植体制并不规范。”

近两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从不考虑”。成都的胡先生担心医院将遗体当作商品出售。

谈到“自愿捐献遗体的最大顾虑”,大多数被调查者“担心遗体器官被滥用甚至买卖”和“缺乏配套法规,实施程序不明了”。长沙一位姓田的大学生说:“曾经看到报道,美国加州一个医院将捐献遗体丢弃于荒郊野外,有点害怕。”

“物质补偿”受到关注

面对“你认为何种措施可以鼓励自愿捐献遗体”这个问题,七成多的被调查者呼吁“尽快通过立法予以规范和保护”。兰州的陈老师说:“我不知道法律对于捐献过程有什么保护。”

近五成的被调查者赞同“让捐献者亲属获得一定补偿”。成都的胡先生说:“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应当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两成多的人支持“给予捐献者更多的物质实惠”。杭州的黄先生说:“完全免费提供遗体,遗体会被不当回事。如果遗体有了一定成本,医疗机构会更重视。”

从“纪念碑”到“纪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