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在路上看到这个消息,我还是觉得突然、难过;我会永远记得杂交水稻的意义,致敬这位和平年代的侠客。
遥望南云雨蒙蒙,出门望山山还在,中华民族少一人,流芳百世是袁老。
历史功臣,国人永记!袁老一路走好!
您还是离开了我们,感谢您一辈子的付出,我们永远铭记,袁老爷子走好!
我也一直以为您老还会陪我们很久很久,每次看关于您的报道(发言),感觉就像自己家的亲人一般亲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双星辞九州!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国士无双。 感念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伟大人物处于同一时空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世界的星空因你们而璀璨。 ???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流泪,只是觉得很难过,看着袁爷爷的照片很难过!
一路走好,感谢您养活了十四亿人口!为世界粮食保障做出贡献!每一个国人永远感谢您,致敬袁隆平爷爷!
每年金秋十月,老家漫漫田野 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不时冒出来的蚂蚱蹦来蹦去,空气中都是秋天的味道。那些都是我的乡愁,也是您毕生的心血。感恩有您 一路走好!
二、缅怀袁老,一路走好齐帆齐微课
妈妈经常说,糟蹋粮食是坏良心,所以妈妈很珍惜每一滴粮食。每次,她总是最后一个吃饭,把能吃的食物都吃完,还不住地提醒我们小把饭碗吃干净。
只有经历过严重饥饿的人,才知道每一滴粮食的重要,来自不易。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随后跟随父母在北京、天津、江西九江、赣州、湖北汉口等地居住过。
也许是童年的这些经历,让他看遍了中国广大人民生活不易,在他从事教育的事业中,不仅呕心沥血,还痴迷于农事。
正是这份执着,让袁老发誓,要让中国人吃饱饭,摆脱饥饿。
袁老在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一株特殊形状的水稻,利用该水稻试种,发现它的子代有不同性质。袁老根据水稻是自花传粉,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由此推论这种水稻是天然杂交水稻。
在袁老发现这一特征时,就不断试验,正好赶上60年大饥荒时代,于是袁老便立志用农业科技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记得在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关于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文章,但是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条件有限,有很多事情都是袁老亲力亲为。
饥饿是当时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我还记得妈妈回忆他们童年生活的点滴,妈妈说他们小时候都得挣工分,大伙一起在生产队吃饭。
刚开始时还能吃饱,后来就不行,妈妈他们看到菜地的生茄子,抓住就吃。我很难想象,那时是怎样的饥饿,生茄子的味道很难想象,但是妈妈他们却吃的津津有味。
经过袁老和团队的不断努力,到1975年7月,袁老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更粳4号、胜利籼品种中的稻穗中,发现6株不育株。
经过连续两年的春播和翻秋,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这些研究推翻了传统经典的“无性杂交”学说,并且推论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袁老的杂交水稻可谓是一波三折,终究还是好事多磨,终于在1973年,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之后又攻克配种难关,终于在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小组,在广大群众中开展试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解决了广大群众的饥饿问题,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大学者和专家的赞同。
从工作层面说,袁老一位匠人,并具有独特匠心精神,打造了属于中国的杂交水稻。到现在我们还是从袁老的行动中受益,所以袁老去时后,国家授予他盖国旗的荣誉,袁老是当之无愧的。
袁老走了,我们要会铭记于心,感谢袁老,一路走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袁老用他一生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要继续践行,用行动证明每一粒粮食来自不易。
对于那些刻意浪费粮食的行为做斗争,拒绝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光盘行动”是最好的行动,从个人做起,从小娃娃做起。
齐帆齐第四期28天第(12)篇,正文1031字,积累27628字
第二周主题打卡,主题:缅怀袁隆平
三、袁隆平的贡献有哪些?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也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