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的金秋节有哪些民风民俗

有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等

二、民风民俗有哪些?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三、桂平有哪些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有,

1,婚俗

本市壮族婚姻仪式与汉族基本相同,惟壮族姑娘出嫁后至怀孕前,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婚之夜夫妻不同房,闹完洞房后,新娘与“伴娘”共寝。

2,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为壮族祭鬼节,家家户户包三角或条形米棕,杀鸡祭祖。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每户设筵席少的两三桌,多的十几桌。出嫁的妇女,当年娘家有亲人去世的,须于七月初六回娘家烧“衣(纸衣、纸钱)”。

四、佛山有哪些民风民俗?

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赛龙舟。每年的端午节期间,龙舟赛,各乡各村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与竞渡。漂亮醒目的龙舟在水乡的河网上力争上游,两岸站满观众,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五、宿州有哪些民风民俗?

元宵节的时候,宿州的人们会在家里用黄豆面蒸灯,蒸龙。期待今年风调雨顺,财源滚滚。

一般会蒸12个面灯,代表12个月会先把面分成一个一个的短短的圆柱形,再在里面揉一个窝窝,这个窝窝里放一些菜籽油,用棉签插在里面,棉签沾了油就可以点着了,晚上的时候点一会儿。有点像点花灯。

还会用面蒸两条龙。先把面揉成长条形,再把它们盘起来,用剪刀剪出龙鳞。一条龙是仓龙,代表粮食丰收。一条龙是钱龙,龙嘴里叼着一枚硬币,代表财源广进。

六、青海民风民俗有哪些?

青海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省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回族、撒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信仰及生活习俗

七、桐城民风民俗有哪些?

早餐多食挂面,五香炆蛋和丰糕,互道恭喜发财等吉语,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舅母,初四拜丈人。吃香蒿和米粉制作的蒿子粑等等。

八、媒婆有哪些民风民俗?

古代说媒:

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媒人在一成亲时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

现代说媒:

1、确保男女单身并且真的想找另一伴;

2、先了解一下他们想脱单还是想结婚;

3、确保他们的人品行为;

4、确保他们约会不会静在默中进行;

5、介绍成功后,不要再过多跟进;

6、结婚当天,出席婚礼,说上祝福语。

九、榆林有哪些民风民俗?

榆林民风民俗可谓琳琅满目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那边的民歌《赶牲灵》《兰花花》等那里不但有这些好听还极富盛名的陕北民歌

榆林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过大年、闹社火、合龙口、转九曲、祈福、放赦,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除了上边提到的《赶牲灵》、《兰花花》等为代表的陕北民歌及粗犷豪放的陕北大秧歌驰名中外,剪纸、石雕、泥塑、布艺等种类繁多的工艺品处处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

十、北方有哪些民风,民俗?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

早在商周时代,祭灶王爷就是“五祀”之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从东汉开始,中原人称之为“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源于黄帝所创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饺子,主要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是邻里和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原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

春节期间中原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自秦汉以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并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原地区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

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源于最早流传于中原的“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神话。因参加活动者都是青年女性,故又称为“乞巧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祭月迎寒活动。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源起也是说法不一,古代中原民间多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的“桓景避难”说。在这一天,有出游、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避灾避难的风俗,故又称“登高节”。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蕴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这一天还有许多以老人为中心的尊老、爱老、敬老活动。中原民俗不仅体现在各种礼仪习俗中,还体现在民间节会、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中。

中原古代民间庙会长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和规模盛大的浚县古庙会。

其中,太昊陵庙会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阳等地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朝祖进香、有的摸“子孙窑”。

庙会期间,前来烧香拜佛的“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杂技、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也是忙个不停。庙会上售卖的玩具“泥泥狗”古朴别致,逛庙会的人都忘不了买几个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