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恳请安徽的朋友帮忙:求徽县陶行知纪念馆大厅上的漆雕壁画照片。

看不懂..问百度......

二、歙县徽州古城景区怎么样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徽城镇中心,是5A级景区(2014年)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徽州古城周围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徽州古城墙威武坚固,小巷青石斑斑,牌楼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古韵十足。古城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徽州古城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徽州府衙位于徽州古城景区的核心区域,是古徽州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

徽州石雕精湛雕刻技艺超群。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建于明朝,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斗山街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大院,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很多来过渔梁坝的人都说“渔梁坝是位迟暮美人”。街道两边旧式板房古色古香,它们细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古镇绵长幽远的岁月。

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雕琢细刻,古朴典雅,粉墙黛瓦,犹如行云流水,清扬悠远,极富韵律,其雕刻精美之极,是在歙县新建的仿古旅游城。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有历代碑刻,古今名人楹联佳名。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高处立亭,洼处蓄池,有峰有楼有水,饶有山野情趣,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

陶行知纪念馆为仿徽派建筑,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少年读书的崇一学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给人以情的熏陶,美的享受,行的启迪,力的源泉。

而牌坊群则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雄伟壮观,全国罕见。

鲍家花园源于徽文化,却超越了徽文化,是盆景之“绝唱”,园林之“离骚”。

步入徽商大宅院,徽派建筑鳞次栉比,亭阁桥谢、牌坊宅第随处可见,特别是院内众多的三雕艺术,让人目不暇接。

当一曲浓郁的徽味歌曲响起在摇橹船里,歌声一路远播,让平静的练江之水也跟着欢快起来。如此这般山明水净,这水上之旅也不知醉倒了多少游人。

徽州古城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是中国三大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覆盖了新安理学、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新安画派、徽派朴学、新安医学、徽派篆刻、徽派版画、等徽州文化。

更多关于歙县徽州古城景区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三、陶行知出生地点读音

[shè xiàn]

歙县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shè)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