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生活中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而且这个节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以下分享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1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道两家共同的重要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还称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也有部分地区是七月十四)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古人相信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魂却可以化成鬼。鬼魂具有诸多能力,可以暗中对人起作用。生前为善者,死后亦成善鬼。家中的亲人死后,能成为家庭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后人的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祭祖事鬼,所以又叫三大“鬼节”。清明扫墓含有怀念祖先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会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除了善灵和祖灵以外,人们认为那些非正常的死亡者,死后会变成恶鬼,加害于人。

为了使厉鬼不加害人,古人想出了种种办法。七月十五于旷野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撰施粥,为的是使各路孤魂野鬼有所归而不为厉。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饮雄黄酒、戴长命缕,重九登高,均有避邪消灾之意。

中元节禁忌

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靠墙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10、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2 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七月望。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尽管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自古以来有“秋尝”,佛教带来“盂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比较可信的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j、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理,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秋尝”仪式时,四邻乡亲还会聚在一起,品尝丰收的成果,迎接收获的秋天,这一节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亲情的作用。不过当时,“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仍坚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礼教约束的无君无父原始教义,与注重血亲人伦关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极大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后来,佛教入乡随俗,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伦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盂兰盆经》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佛祖告诉目连,你母亲罪孽深重,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

依照佛祖的指示,目连救母成功,后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议,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救赎现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根据学者张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两晋之际,盂兰盆节就流行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中。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时人“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采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3 中元节的由来

1、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2、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各地中元节吃什么

1、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像常平,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

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2、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3、江苏省是要吃扁食的。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

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